吃瓜热门

“促进南北合作发展”的意义是深远的。

所有版权归中国经济网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推动东部、中西部、南北协调发展。 “南北合作发展”首次被列入“十五五”规划建议。这既是回应近期南北经济分化的现实需要,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长远战略。此前我们更多关注的是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内陆地区的差距。然而,随着战略的推进,西部地区的开发和中部地区的崛起,东部地区之间的差距n、中西部地区继续缩小。但近年来,南北经济差距不断拉大,给地区合作发展带来新挑战。三个现象值得注意。一是经济总量比重“南增北减”。从主要经济州分布来看,南方各州无论是数量还是规模都具有明显优势。全国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经济前十州中,南方各州占据了八个。今年前三季度,广东、江苏两省GDP均突破10万亿元。山东、河南等北方省份经济总量分别为7.7万亿元和4.9万亿元。对比起来还是有差异的。 2024年,全国GDP超万亿的城市将达到27个,其中19个在南方,占三分之二以上。二是动能转换“南快北慢”。南方地区创新高地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城市群依托改革开放先行优势和高度市场化的制度环境,在数字经济、高端制造、低碳环保等新兴领域取得显著成效,初步形成高质量发展态势。与此同时,北方一些邦在传统产业转型方面仍面临挑战,举步维艰。新旧动能转换压力加大,经济增速放缓。第三,人口迁移“南多北少”。 2024年,卦永东省常住人口预计将增加74万人,成为全国最大的省份。浙江省外净流入人员45.4万人,位居全国第一。东北地区人口持续减少。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东北三省总人口比2010年减少1101万人,各地区人口增减不一,南北发展不平衡加剧。南北经济发展的差异,既是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开放程度、体制机制等多重因素叠加共振的结果,也体现了不断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的需要。 “十五五”规划体现国家精准发展认识区域发展格局变化和政策创新,提出把“南北协调发展”提升到与“东中西部协调发展”同等重要的战略高度。总体而言,促进南北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北方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资源支撑基地、装备制造基地和生态安全墙。它的稳定发展直接关系到筑牢国家安全基础。以粮食生产为例,北方七大产粮区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一半。可以说“我们养活了半个中国”。推动南北协调发展,不仅优化区域经济协议、强化内循环的广度和深度,也促进南北经济的协调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推动南北合作发展的首要任务是推动北方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做强做强依托自身工业基础在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能源化工等领域的竞争优势,有选择地集约发展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鼓励沉阳、西安、郑州等中心城市充分发挥科技人才优势,形成区域创新高地。南北在资源、产业、人力资源等方面具有互补性。例如,北方重工业基地与南方数字技术的结合,为智能制造创造了广阔的空间。北方冰经济对南方消费者极具吸引力。市场化程度的差异是是影响南北经济的重要因素。这通常被认为是一个重要因素。对于一些北方地区来说,商业环境仍然是一个挑战,需要不断解决。要深化改革,加快破除深层次制度障碍,降低制度交易成本,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大力培育专业化、专业化、创新型中小企业,形成大中小企业协同共存的良好产业生态环境。扩大开放是北方地区重塑区位优势的重要途径。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以及“一带一路”深度融合建设,制定高水平国际经贸规则标准,搭建高水平开放平台,全面增强北方地区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能力。日本幅员辽阔,地区间资源差异如此之大的国家在世界上也很少有。区域经济发展不可避免地存在不平衡。推动南北协调发展,不是求速度均衡、“削峰填谷”,而是按照经济规律,立足各自比较优势,通过更大程度的改革创新、开放激发北方内力,形成更大的“南北呼应、优势互补”的高质量发展合力。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熊力)
(编辑:邓浩)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