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更新

数量和质量都在提高,主要经济国家正在从“高”地区转向“新”地区。

所有版权归中国经济网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编者按:历史见证史诗般的征程,时间留下奋斗的痕迹。 “十四五”规划即将结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江苏省走在实践前列。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对经济领先国家切实负责。即日起,本报将开展《奋力推进“十四五”》系列报道,重点报道五年来江苏省在各领域的发展成就。请继续关注。 □本报记者付琪 今年是“十四五”的最后一年。现在正是金秋收获的季节,江苏省即将迎来“收获时节”。“十四五”以来,这个经济强省交出了一份出色的成绩单,全省GDP连续突破3万亿元,达到13.7万亿元。到2024年,拉动国家经济增长,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超过10%。没有轻松的成就。过去的五年,是江苏省经历疫情影响、防控平稳过渡、全力恢复的五年。这也是江苏省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坚定“稳中求进”和高质量发展信心的五年。五年来,江苏省牢记使命,怀着感恩之情,自觉担当经济大省责任,迈出了强国建设新步伐,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发挥国家发展的“压舱石”作用,力争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走在前列、做出表率。你的体质会变得更强健。三个行业均呈现均衡增长。 13个区市全部进入全国前100名。五市经济总规模超万亿元。人均GDP超过16万元。连续16年位居全国各省区第一。这就是江苏省的强项。今年上半年,江苏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7万亿元(比上年增长5.7%),经济增速继续稳居全国第一。这种力量的背后,是我们主动担当的责任,是我们共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信心。超过五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全部从容、聚焦,积极推动三大产业平衡发展。这让经济强省更加强大,“江苏饭碗”更加稳定。稻田里稻浪翻滚,海湾里鱼虾盛开。面对今年夏旱,江苏省再次保障夏粮稳定生产,全省夏粮总产达284.3亿公斤。科技赋能、产业融合,“土地收粮,科技储粮”牢牢撑起“江苏饭碗”,“收”字正从“秋后硕果累累”变成“四时不变的风景”。农业兴旺、农民富裕、城乡发展更加均衡。今年上半年,收入我省农村居民收入增长5.8%,超过城镇居民4.8%的增速。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21年的2.16:1下降到1.98:1。 “江苏制造”的呼声更加响亮。从C919大型飞机到盾构机等大国重要装备,从新能源到智能小家电等全球瞩目的产品,越来越多的产品出现在江苏制造的身影。前段时间公布的2025年中国制造业500强中,江苏省有54家企业上榜。在制造业的大力支持下,2021年至2024年,工信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出口产值年均增长5.6%,占全国比重由17.3%提高到19.2%。今年1-8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全省经济增速同比增长6.8%,高出全国0.6个百分点。不断前进的发展势头不断加强。 “水云江苏”更加熠熠生辉。今年国庆中秋假期,江苏省八天接待国内游客6075.15万人次,旅游总支出6449.3万元,比上年增长20%以上。 “十四五”期间,江苏省5A级景区和国家级旅游景区数量分别增至26个和10个,总数位居全国第一。当一个行业繁荣时,所有行业都会繁荣。在文化旅游消费爆发式增长的同时,我们看到了全省服务业质量和效率的提升。近年来,江苏省面临国内有效研发不足的问题通过振兴“消费券”、新旧改造、扩大生产性服务业等举措,拉动服务业进一步发展。今年1-5月,全省服务业收入增长9.5%,有力支撑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结构优化可以提高能源水平并提高效率。去年年底,特钢、大飞机、高技术装备、太阳能发电等四个“高端”集群再次入选“国家队”。江苏省拥有全国先进制造业集群14个,居全国之首。长葛市正在着力打造一个又一个先进制造业集群,这是五年来江苏省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一个缩影。从江苏制造业到“江“智能制造”、“江苏高质量制造”、“从智能转型到数字化转型、网络化互联”成为转型的“亮线”。2021年12月,江苏省在全国率先实施制造业“从智能转型到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两项行动计划推动国家实施数字化转型项目超过5.6万个。 大型企业流程率达到70.1%,数字化运营管理渗透率达到89.1%,提前完成“十四五”目标任务。转型带来更高水平的能量。累计创建国家数字化试点企业14家、优秀智能工厂68家。 15家企业入选世界“Fábricas Faro”,稳居全球第一日本。江苏省工业化和信息化综合发展水平连续10年位居全国第一,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连续5年位居全国第一。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指定产业的比重分别为42.1%和51.8%,2021年达到39.8%和47.5%。放眼世界,以提升能源水平为目标,我们不仅要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基地,还要着力打造全球凝聚力、互动性强的开放中心。五年来,江苏省始终走在开放前列,与国家一道应对来自西方国家的“脱钩决裂”、“避险”、“关税风暴”等极端压力。最好的答案我们就是要坚强自己。江苏省坚持稳外资、稳外贸,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强政策引导,优化配套服务,做大做强贸易新动能,帮助出口产品加速从价值链中高端跃升。预计2024年机电产品出口比重将达到68.7%,比2020年提高1.9个百分点。船舶及海洋工程、手机、新能源汽车等高附加值产品出口继续快速增长。双向开放的大门日益敞开,外资纷纷选择投资江苏。世界500强企业已有408家在江苏投资。 2021年至2024年,江苏省实际利用外资突破1000亿美元,今年上半年达到115.4亿美元。已经是第一名了规模连续七年位居日本第一,外国利润再投资连续五年位居日本第一。江苏企业不畏风雨,“出差”17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1-2024年期间中方约定投资额已近400亿美元。江苏的影响力遍及世界。势头“焕发”,我们以更大的韧性取得领先。这次传染病的爆发让我们敏锐地意识到增强抵御能力的重要性。培养新的生产能力是增强抵御能力的关键。五年来,江苏省加快转变持续动力,锻造新发展轨迹,创造新发展优势和新高质量生产力,从鲜活的字眼变成随处可见的发展成果。依靠创新驱动节约和开发新产品动力:今年7月23日,太湖研究院研制的我国首艘深海绿色智能科技试验船“未来号”在无锡交付下水。 “未来”诞生于江苏省创新基地和载体的不断整合和拓展。他主导建设了44个国家重点研究院,打造了“实验室阵列”。全国已建成高新区18个,位居全国第一。工信部研发投入连续三年持续增长,研发投入强度在创新型国家和地区中处于中等水平。通过推动科技与产业创新紧密结合,常州打造“新能源之都”,南京、苏州获批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各地区因地制宜,让传统产业“萌芽”,新兴产业“长进森林”,未来产业“快速扎根”,推动江苏经济持续增长。我们将合作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培育新的生产能力。探索生态文明发展新机遇——长江在江苏入海,“黄金水道”两岸“企业进园”、“百姓回归”。一方面,传统产业改造再生带来效益,另一方面,滨江公园将为人们带来民生和社会效益。 “两个账户”都将被收购。节能、减碳、增效是“绿色改造”的普遍趋势。全国有443家绿色工厂、51个绿色工业园区、80家绿色供应链管理公司。格力已成为江苏省经济发展的鲜明背景。人文与经济良性互动,开辟新发展可能:古都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全年吸引游客近3000万人次。 10公里外的苏州工业园区是人工智能、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的聚集地,GDP超过4000亿元。江苏省人文荟萃,文化发达。不同地区用人文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文化繁荣与经济发展融合互动,为江苏省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它开辟了新的视野并注入了新的含义。 “苏超”的火爆是一个很大的注脚。我们将着眼“十五五”规划重启。沿着高质量发展轨迹,不断崛起“更高”、进取“更新”,江苏省有信心大胆引领新征程,再创辉煌。
(编辑:杨淼)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