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更新

记者手记 |从巴黎到贝伦:感受气候谈判的“冷”与“热”

所有版权归中国经济网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新华社巴西贝伦11月21日记者手记|从巴黎到贝伦,感受气候谈判的“热”与“冷”。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第三十次缔约方会议(COP30)正在这里举行。东道国巴西选择在这座小城市举办COP30,是为了提醒世界,被称为“地球之肺”的亚马逊雨林不仅是吸收温室气体的碳汇,也是对抗森林砍伐和气候变化的前线。十年前,在法国巴黎召开了一次关于同一主题的会议。巴黎位于北纬48度左右,塞纳河贯穿全市。冬季平均最高气温不到10摄氏度。 2015年底,带领尽管巴黎又发生恐怖袭击事件,但来自150多个国家的代表仍按计划出席了第二十一届缔约方大会(COP21)开幕会议,为谈判注入了强大的政治推动力。当时,COP21经过两周的艰难谈判,最终一致通过了《巴黎协定》,为2020年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机制奠定了基础。当时满堂的掌声、欢呼声、拥抱声和泪水,说明了这一成果的取得有多么艰难,也坚定了各方通过互利共赢的多边合作机制推进全球气候治理的信心。十年前在巴黎达成的历史性协议十年后正在炎热潮湿的贝伦接受考验。多国代表在谈判桌上面对面,各方利益经常发生冲突。气候融资、化石燃料、南北分歧……一切都在字里行间都需要仔细考虑。热量也在增加,全球变暖正在加剧,温室气体的浓度达到了创纪录的水平。受气候变化影响,今年夏季酷热,欧洲森林火灾频发。近期,飓风“梅丽莎”在加勒比海造成严重破坏……减缓气候变化、增强适应性是各方的厚望。尽管会议日程即将结束,但我们看到分歧仍然存在。东道国巴西总统卢拉和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再次专程访问COP30总部,希望打破僵局。一年一度的气候变化谈判往往以霸道和旷日持久而闻名。今年,巴西表示将敦促各方在21日会议结束前拿出一份最终文件,但目前看来成功的机会并不大。随着地球“变暖”” 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在一些国家屡屡“降温”,反映出全球合作出现裂痕。作为历史上温室气体累计排放量最大的美国政府,今年首次没有派出高级代表参加COP30。从野心到融资,一切都在阻碍全球气候治理进程。《华尔街日报》网站发表报道称,《巴黎协定》签署10年后,西方国家对该协议的政治支持正在下降。美国再次提议退出协议,欧洲和加拿大也表达了担忧,这与发达国家作为全球气候问题的主要参与者应承担的历史责任形成鲜明对比,同时应注意到中国等发达国家的努力和贡献。积极应对南方国家的特殊挑战和关切,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支持。相比之下,尽管面临重大的财政和技术挑战,全球南方国家仍在能源转型道路上稳步取得进展。 COP30主席德拉戈指出,虽然北半球国家已经失去了应对气候危机的热情,但南半球国家仍在继续前进。从巴黎到贝伦,全球气候治理在建立共识和解决分歧方面犹豫不决。过去十年,世界能源结构和发展模式发生显着变化。可再生能源已从理想变为现实,绿色发展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全球趋势。据数据显示,中国向全球提供了70%的风力发电设备和80%的太阳能组件设备,全球全球风力发电成本、太阳能发电成本分别下降60%以上、80%以上,受到国际社会广泛赞誉。德拉戈说:“中国提出的解决方案不仅仅关乎中国本身;它们使所有人受益。”尽管单边主义抬头、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升级给全球合作带来挑战,但我们相信,人类共同应对气候危机的智慧和决心终将获胜。在贝伦,许多参与气候变化谈判的国际官员表达了乐观态度。第八十届联合国大会主席安娜莱娜·韦尔贝克表示,她感到伯利恒出现了“新势头”。 “只有致力于制定切实的减缓目标,我们才能够共同应对气候危机。”克里斯蒂安娜·菲格雷斯,哥斯达黎加外交官,曾担任公约秘书处秘书长,参与制定《巴黎协定》指出,许多南方国家正在积极推动清洁能源发展,全球经济脱碳趋势不可逆转。十年前,在巴黎一个寒冷的夜晚,代表们在几乎通宵交谈后终于达成了一致。今天,贝伦的热浪让多国代表忙得满头大汗。从贝伦开始,未来十年全球气候治理的稳步进展最终将取决于国家政治决策和全球合作的完整性。
(编辑:朱晓航)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